建兴乡境内崇山峻岭,山峦起伏,公路里程少、道路施工难、基建成本高是建兴乡昔日道路交通发展状况的真实反映。多年来,通过不懈努力,建兴乡的农村公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谓"通村路连接千家万户、产业路延伸千山万水。" 张忠俊,是建兴乡中寨村人,86年退伍复员后,他一直在建兴乡从事交通管理方面的工作据张忠俊介绍,1978年通车公路就是有一条218线22公里,马平线一条28公里,总的是有50公里。当时群众的出行十分困难,想要从中寨村到距离30多公里外的集镇双沟街赶集或是求学,需要经过狭窄的山间毛路,翻山越岭,靠双脚实打实的走,步行一个单边就要4个小时左右。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如今建兴乡实现了每个行政小组公路全覆盖,通过不断争取交通建设项目,整合扶贫攻坚项目,对原有路面采取切弯改直、降低坡度、路面扩宽和路面硬化等专业措施,使建兴乡农村路网建设得到了质的提升,农村公路运输服务保障能力持续增强。 建兴乡农村路网建设,让从前被称为“交通死角”的村组也因此实现了蜕变,磨味村狗头坡小组就是典型的代表。据了解,从前狗头坡小组的群众到最近的双沟街赶集要花费5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费时费力不说还大大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如今,交通制约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当地群众积极响应党委政府的发展号召,化资源优势为发展动力,不断发展畜禽规模养殖、不断提升人居环境、扩宽增收新渠道,一个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正在大山深处悄然建成。而更多的村组,也通过道路建设,展现出了崭新的发展动力。眼前这条道路全长4.5公里,途经盘龙村中黑蟆塘、下黑蟆塘、石头寨、新寨、小庙等5个小组,是盘龙村经过小组最多,受益群众最广的农村公路。之前,由于路面等级低,弯多坡陡,给当地群众的出行和农产品的销售带来了极大不便。 2017年建兴乡依托整乡推进精准脱贫项目,投资400多万元对这条道路实施了路面扩宽、水泥硬化、切弯改直、降低坡度等改造,再加上几条机耕路的联通,当地群众的生产条件和出行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从无路可走到土路再到如今水泥路,从“雨天两脚泥、晴天一身灰”的行路难到如今的通畅、整洁,连到家门口的农村公路,建兴乡农村已今非昔比。通过至今40年的发展,交通总里程为125条 400余公里。特别是通过扶贫开发整乡推进以来,建兴乡90%的农村公路通过了硬化,狗头坡距建兴(马鹿集镇)是最远的一个村组,现在也全部实施公路硬化。如今,建兴乡7个行政村100%通上了水泥路,88个自然村公路通达率达100%,路面硬化率达90%。农村公路运输服务保障能力持续增强,“毛细血管”健全、“干支血管”通畅,乡域路网日趋完善,实现了通村路连接千家万户、产业路延伸千山万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