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平县以融合之举,成融合之势,利用文旅融合打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平台,让各民族群众在参与中进一步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抓文化创新发展,打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特色平台。新平县着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平台,增强各族群众的凝聚力、向心力。制定出台《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新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等办法,加大项目申报力度。截至目前,全县共有12个非遗传习馆(室),确定公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21项(国家级1项,省级16项、市级40项、县级64项),新平傣族服饰(花腰傣服饰)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被命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01人,依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了各族群众更加自觉、更加广泛地加入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中来,凝聚起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奋发进取的强大力量。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女声小合唱《喊月亮》入围第十九届群星奖决赛,花腰傣原生态实景剧《喊月亮》初演完成,“董永记”、“彝族吃花酒”、“傣族喊月亮”等3项入选云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重要时间节点、传统节日开展非遗主题活动,让各族群众共享文化成果。成功举办“花街节”、“赏花节”、“沐浴节”、“火把节”、“服饰文化节”5个县级系列节庆活动,系列文化活动逐渐成为大交流、大融合、促进大团结的重要载体,成为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 抓文旅产品开发,打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体平台。依托非遗技艺传承,开发民族文创产品,打造民族文化品牌,促进文化产业经济效益。探索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子,深度开发花腰傣织锦、土陶、刺绣、竹编等民族民间手工艺产品。目前,全县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文化创意个体户(企业)27户,从业人员104人,年产值1648.45万元。打造旅游消费场景,打造“高品质酒店、花腰傣文化、民宿康养、特色饮食、十大伴手礼、五大节庆活动”场景促进旅游消费。成功推出具有新平县地域特色的2023年“十大伴手礼”,其中“扬武火烤饼”、“新平腌菜”成功入选玉溪市首届“非遗伴手礼”名单。打造特色步行街,戛洒镇戛洒花街入选第三批省级改造提升步行街试点。持续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优化提升“哀牢山——红河谷民族风情体验游”省级精品自驾旅游线路,“扬武滇中、滇南、思普三地委联席会议旧址——大平掌战斗遗址(陇西世族庄园)”列入省级精品红色旅游线路,“新平戛洒镇大槟榔园——漠沙镇南碱花腰傣民俗体验”列入省级非遗主题旅游线路等3条省级精品旅游线路。“五一”假期前夕,“火红凤凰花 风情花腰傣”赏花民俗之旅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推出的“大美春光在路上”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新平县被列为“建设打造10个最美乡愁旅游带”之一。依托花街节、赏花节、沐浴节、亚尼窝尼抹黑节、磨皮彝族吃花酒、建兴葫芦笙文化艺术节、新化男人狂欢节、水塘柑橘音乐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的举办,带动了周边乡村旅游发展,以产业振兴助力乡村振兴,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 抓品牌培树宣传,打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网络平台。深化宣传推广,在旅游宣传中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故事。探索“引流入新”新模式,引进艺嘉旅游规划公司、康辉旅行社等旅游经营主体,签订《文旅战略运营协议书》,开展全方位营销宣传引流销售。开展旅游高质量发展“七个十”宣传活动(10名达人说新平、10名花腰俏新平、10个景区靓新平、10种美食品新平、10个乡村美新平、10首歌曲唱新平、10个故事讲新平),壮大“官方新媒体+自媒体”宣传阵营,“云南网”、“云南日报”、“哇家玉溪”、“大美新平”等官方抖音号视频号累计推送580余篇,浏览量超过1600万人次;自媒体达人抖音号视频号累计推送超过300余期,浏览量超过3000万人次。开展对外文化交流13场次,小合唱《喊月亮》参加“大地情深——情系彩云南”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巡演暨《中国梦.边关情》云南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走进“国门”文化惠民演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大舞台系列活动、长江文化节等演出活动,惠及群众共69万余人次。通过对外文化交流,宣传和培树新平民族文化品牌,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