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平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全面实施“枝繁干壮”工程,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促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守护非遗文化,深扎民族文化之根。深入实施优秀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对全县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等 10余个门类的民族民间非遗文化进行普查摸底和申报。全县共建有文物保护单位 14 个、非遗传习馆(室)13 个、非遗工坊 4 个;共认定非遗保护名录 121 项,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112 人。 实施精品工程,绽放惠民利民之花。挖掘提炼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创作舞蹈、小品、小调、歌曲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 226 个。2022 年以来,累计开展各类文化活动 453 场次,受惠群众 60.36 万余人次;举办各类培训辅导 275 期,参训人数 1.2 万余人次;开展文化惠民演出 302 场次,惠及群众 165.18 万人次(含线上人次)。 坚持互鉴共赏,共享团结进步之果。开展对外文化交流 13 场次,小合唱《喊月亮》参加“大地情深——情系彩云南”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巡演暨《中国梦 边关情》云南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走进“国门”文化惠民演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大舞台系列活动、长江文化节等演出活动,惠及群众共 69 万余人次。 打造视觉形象,育繁文化宣传之叶。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主题公园、主题广场各 1 个,出版《新平团结进步 40 年》画册、哀牢山民族团结进步专刊 1 期。采取主题活动冠名、电视开机画面加载、宣传教育月等形式加大面向社会层面的宣传教育,累计向广大群众推送短消息 13.3 万条,发放各种宣传资料 12.08 万份。 推行分类教育,壮实语言文字之干。开展“小手牵大手,推普一起走”活动,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纳入教育教学和学生技能训练基本内容,积极开展“推普好家庭”“普通话普及示范村”等评选活动,对少数民族人口不通国家通用语的 193 人实行分期分批培训,完成培训 2 批次 380 余人。全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率达 100%,国家统编教材使用率 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