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平县地质灾害风险普查成果运用方向浅析


来源:新平县人民政府网 时间:2022-08-01 16:08   点击率:2256打印】【关闭

 

一、地质灾害风险普查成果在自然灾害综合防治能力提升方面的应用

(一)普查成果在地质灾害专项防治中的应用

1)摸清地质灾害底数,补全动态变化信息

本次新平县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工作系统梳理了辖区地质灾害动态变化信息,补全了自详查期间新平县171个地质灾害隐患点至现状新平县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信息系统台账176个点位的新增核销变化情况;全面分析总结辖区地质灾害时空分布与孕灾地质条件特征规律,初步形成新平县地质灾害成灾机制、模式的研判成果,为地质灾害变化过程、发展规律、演化趋势提供了相对系统完整的基础理论依据。通过对新平县地质灾害基础底数与动态变化情况的宏观掌控,可为后续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提供靶向清晰、分级分区明确的指导性资料。为防治管控部署与强度分配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承上启下,调整优化防灾减灾工作部署

本次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基于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在此基础之上补充增加了地质灾害承灾体调查信息进一步开展了易损性评价、风险性评价工作,初步形成了地质灾害风险等级与防治等级区划成果。既有效整理衔接了详查阶段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成果,同时为后续防灾减灾工作开辟的风险管控分区划定成果。通过普查工作检验完善既有防治工作部署,承接“十四五”规划内容,系统整理防治工作计划,结合风险分区情况针对性调整时空部署与资金投入比重。科学合理安排防灾减灾与后续国土空间管控部署。

3)关口前移,转变防治工作重心

①由隐患点防控向隐患点+风险区双控转变

目前,地质灾害防治正置由点向点面结合过渡阶段,普查成果真正为大量地质灾害隐患点位防治提供了风险性分区的分级划定,将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心由逐点击破向区域管控转变。为地质灾害隐患点与风险区“双控”工作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依据。

②由人防向人防+技防转变

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在探索推进“双控”网格化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普适型监测预警项目覆盖力度,设立专题研究分析风险区的地质灾害预警阈值,促进群专结合模式规范化、系统化,不断提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精细化、智能化。

③由被动治灾向主动防灾转变

在普查成果基础上,针对风险性极高-高的区域,需进一步推进落实特定区域或流域范围的小比例高精度专项调查工作;已部署精细化调查的县区需切实结合风险普查成果覆盖高风险区域并合理划定重点调查区;对普查成果所反映出的孕灾地质条件复杂区、高易发区,应进一步开展流域、区域型专题研究工作。

4)风险识别、管控常态化

地质灾害动态变化显著,其风险管理需动态调整与更新。本次普查工作为全国首次,重在前期工作基础之上的补充完善与风险管控体系的探索与初步制定。通过本次地质灾害风险普查成果,也为新平县地质灾害防治管控罗列了大量需进一步调整更新的工作清单,通过常态化风险排查与专项补充调查等形式,逐步完善更新风险普查成果,确保阶段性地质灾害风险排查、自然条件重大变化或重要工程扰动后及时调整,切实指导后续防灾减灾与风险管控工作。做到实时更新,适应性管理。

(二)普查成果在自然灾害综合防治中的应用

新平地质灾害具有数量多、种类全、分布广、活动频繁的特点,是云南省地质灾害最为突出的县城之一。同时,新平县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旱涝交替强烈;境内哀牢山、红河断裂带地震活动活跃。综合地震、地质、气象、水旱及火灾等自然灾害的普查,可系统全面地获取辖区灾害风险要素,多维度掌握风险分布、危害等级与防控部署薄弱环节等重要信息。通过地质灾害风险普查所反馈出的点位分布、分区划定,可为自然灾害综合防治提供多一角度的考量,避免单一、专项治理因某一灾种防治的缺失,而使得防治成效大打折扣甚至遭到损毁。

1)提高气象观测、预警靶向性

通过本次地质灾害风险普查,针对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与气象部门形成高效联动,重点关注此类区域气象变化情况,加大观测力度,系统分析降雨分布、雨量强弱与地质灾害内在关联。逐步完善雨量预警预报阈值的设定。

2)密切关注断裂地震活动情况

与地震部门形成有效信息互通,提高新平县哀牢山、红河断裂活动的侦测力度,密切关注新平辖区地震活动情况,结合地震活动信息,切实指导地质灾害区域摸排、调查研判工作。

3)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

地质灾害的孕育往往因生态系统破坏所致,而地质灾害的爆发也伴随着水土流失、生态破坏,区域小气候失调,水旱、火情并发。故地质灾害风险分布也侧面反映着周边自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两者相互关联影响,从以往地质灾害防治经验判断,工程治理与避险搬迁等措施仅能实现局部控制或小范围减损。系统综合治理,改善生态、地质环境条件才能够有效遏制地质灾害加剧发展。

4)切实加强人类工程活动管控力度

通过本次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大量涌现因人类工程活动加剧诱发地质灾害的情况,道路沿线、库岸边坡、房屋切坡、沟内弃渣、坡面耕植等活动区域地质灾害频发。20207月30日,云南省农业农村厅与云南省自然资源厅已联合印发《关于建立联审联管机制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云农经[20205号),落实用地审批、规范建设、空间优化等管理举措。

在现有国家和省级地质灾害防治相关法规的基础上,“十四五”期间将加快制定、修编新平县地质灾害防治相关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法可依,落到实处。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完善法规体系,加强执法检查,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加强法制建设是保护地质环境条件,有计划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和减少人类工程活动诱发地质灾害的重要措施。

(三)普查成果在合理布局应急保障资源、补足应急储备物资、提升全过程灾害研判能力、提高智慧应急救援能力等应急体系现代化建设方面的应用

由本次地质灾害风险普查成果可见,新平县地质灾害分布广、数量大,灾险情突出地区(平掌、建兴)多为偏远且交通运输条件滞后地段,汛期部分路段可能造成堵塞、断交。高效、智能的应急体系现代化建设,需要坚实的基础保障。

1)切实提高应急保障物资、设备的供给覆盖力度

需进一步核实检验应急救援物资、设备的供应覆盖情况,及时补充完善储备站点的搭建,以确保突发灾险情出现时,物资设备与人员能够及时抵达,切实保障应急救援。

2)提升应急响应效率,完善工作机制与体系建设

2020年10月,新平县积极响应云南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印发《云南省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已全面开展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单位驻市包县、驻县联乡事宜。着力解决新平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技术支撑力薄弱、组织架构不完善、工作机制不健全的突出问题和短板。确保汛期有专业队伍值守支援,地质灾害灾险情发生时,有专业队伍能够第一时间提供技术支撑。

(四)运用普查成果支撑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科技创新

1)完善远程会商信息网络平台

玉溪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已完成地质灾害远程会商系统建设,建立了市级地质灾害远程会商信息网络系统平台,满足基础信息获取、决策指挥、远程会商和上下互通及左右互联的要求。地质灾害远程会商系统实现市局范围内的日常会议、高清视频、业务培训等音视频通讯,支持与省自然资源厅远程会商系统、省地质调查局远程会商系统、省级野外会商车及无线单兵系统的级联,也可连接到自然资源部节点,确保部、省、州(市)、现场会商系统之间实现互联互通,满足交互式会议、突发地质灾害远程会商、技术交流、远程培训等功能,有效提升新平县快速反应、处置突发性地质灾害事件的能力,为各级领导的决策提供充分保障,形成本地全局会议、日常行政视频会议、地质灾害应急会商等综合性使用目标。

结合普查成果,需进一步融合多行业多领域主管部门实现平台、信息、步调统一,会商、交流、决策渠道畅通高效。

2)推动自动化监测预警与群测群防合力

2019-2021年间,在新平县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的基础上,已逐步设计采用一体化卫星雨量自动监测仪、一体化泥水位监测系统、泥石流地声监测系统、泥石流次声监测系统、泥石流监控预警激光夜视摄录仪、滑坡位移和裂缝变形等设备搭建监测网络系统,通过北斗通讯、GPRS及网络专业构成的数据传输系统将监测数据发送至监测预警平台、应急控制指挥中心平台及技术服务平台,经数据自动处理分析,根据推算预测的险情和灾情利用手机短信、无线预警显示终端、无线预警广播站等预警系统设备发布预警信息,实现对地质灾害的动态监测和险情预警预报。同时对重要监测数据进行存储,可实时查询、统计和分析。通过对上述系统平台所构建的自动化专业监测预警体系,通过监测预警项目的实施,以采集数据、动态分析、计算识别等手段实时掌握工作区地质灾害险情,并对其进行预测、预警,实现及时避险,有效防灾减灾,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目的。

后续将结合普查成果针对风险性较高区域进一步扩大监测预警覆盖,逐步提高地质灾害防灾减灾过程中的识别研判、动态监测、通讯预警、应急响应、救援保障等环节的科技现代化水平。

3)探索地质灾害隐患点与风险区双控

新平县 “十四五”期间(2021~2025年),计划由点及面,积极探索。按照《云南省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关于印发<2021年云南省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风险区双控试点区实施方案>的通知》相关部署,参考泸水市、盐津县、盈江县、龙陵县、金平县5个试点县(市)工作经验,推进地质灾害防控方式由“隐患点”向“隐患点+风险区”双控转变,将风险区内现阶段无地质灾害迹象的村民小组纳入群测群防体系,推选巡查员,实施区域性地质灾害布控,探索网格化管理,坚持关口前移、源头预防,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风险区双控研究,强化监测预警,推进地质灾害风险防控工作科学化、信息化、标准化,提升全社会地质灾害整体预控能力,把风险控制在地质灾害形成之前,有效避免造成的群死群伤的重大地质灾害事件发生。

(五)运用普查成果完善重大自然灾害保险保障体系

1)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接入风险调查内容

在地质灾害汛前排查、汛中巡查、讯后核查及应急调查工作中,引入地质灾害风险调查工作事宜,加入地质灾害承灾体动态信息更新、单点风险性实时调查评价以及分区优化完善等工作。在日常巡排查过程中,补充对应急救援基础保障的摸排,结合交通、水电、临时安置点、应急物资实际条件,全面掌握应急防灾减灾能力储备,及时发现薄弱环节并反馈至相关主管部门。

2)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引入风险管控制度

结合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分区情况,依据地质灾害风险管控要求与地方发展需求,按风险等级逐级开展管控工作,对开发建设活动推行场地适宜性评价、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估、风险防治方案设计等审查环节。对极高-高风险区不具备安全建设生产的区域,严加管控,杜绝盲目开发。

3)健全完善地质灾害防治奖惩机制

在尊重群众意愿并符合相关规划的前提下,鼓励积极探索开展闲置宅基地整治,整治出的土地优先用于满足新增宅基地需求、建设产业发展。鼓励自行开展房前屋后地质灾害简易防治工程。制定相应政策优惠。对群测群防及监测预警过程中成功避险案例应选拔并予以奖励,对消极怠工、玩忽职守的情况进行严惩。

4)探索保险行业在自然灾害中的保障建设

各财产保险公司要引导各级机构充分发挥风险管理领域方面的专业优势,积极配合当地普查办,共同研究保险业参与自然灾害风险普查的具体方式方法,有力支持普查工作开展。各财产保险公司可结合自身经营实际参与自然灾害风险普查一线工作。

二、地质灾害风险普查成果在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中的应用

(一)普查成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国土空间、产业发展、社会保障等重大规划编制中的应用

本次普查成果旨在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国土空间、产业发展、社会保障等重大规划提供决策依据,原则上极高风险区不应开展大规模城镇和工程建设,有序引导人口、经济向低风险区聚集。然而云南省多为山地地区,孕灾地质条件复杂区占比较大,地质灾害多发、频发,风险性分区等级多为高,结合地方国土空间条件与实际发展需求,针对风险性极高、高区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建设应包含工程治理、避险搬迁、排危除险、监测预警等一种或多种风险管控措施切实达到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与生态系统健康的同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二)普查成果服务于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乡村振兴等应用

本次地质灾害风险普查成果主要对中心城市建设与乡村振兴的空间部署提供决策依据,对现处于高风险区域的乡村集镇建议通过工程治理、避险搬迁或普适型监测逐步消除地质灾害直接威胁。通过整合生态保护修复、乡村振兴、一二三产业融合等多渠道资金缓解地质灾害防治资金压力,通过增减挂、集体用地开发等形式,创造土地资源腾挪空间。

(三)普查成果服务于大型基础设施、社会公共服务、综合防灾减灾、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重大工程建设的应用

本次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在重大工程建设过程中,主要起到场地适宜性及灾害风险预判的作用,通过地质灾害发育发展规律及区域风险等级,直观引导工程选址、风险防范,有效规避地质灾害易发多发而形成的隐性建设投入,科学指导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区域的安全生产建设。

(四)普查成果服务于各地、各领域重大活动中的应用

地质灾害风险普查成果为支撑,针对辖区主要灾种易发多发、灾害防治基础设施不完善、基层防灾减灾能力较为薄弱、应急救援能力不强、灾害防治保障不足等问题,结合新平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后续可针对风险区具体部署区域综合风险防治方案或规划编制,为国土空间规划、国土开发适应性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双评价的编制或修编提供基础依据,为规划建设用地审批等管控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五)普查成果服务于地方在基础设施、居民住房、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应用

通过本次地质灾害风险普查,针对地方基础设施、居民住房、公共服务及产业发展等方面,主要以应急保障场地(避险场所)配备完善程度、切坡建房情况、灾害威胁建筑结构价值等进行初步摸底统计,引导区域建设发展规划,后续针对风险防控层级逐一进行完善。

三、地质灾害风险普查成果在社会综合治理和公共服务中的应用

(一)加强普查成果与地方信息平台有效衔接,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中的应用

进一步更新完善云南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信息系统平台,预留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信息数据录入窗口。确保后续地质灾害调查工作与风险评价工作有效衔接并形成常态化、制度化。

(二)普查成果在城市建设、运行和管理中的应用

(同国土空间规划,主要用以指导支撑空间资源规划利用)

(三)普查成果在完善智慧城市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中的应用

目前,新平县应急、自然资源、气象、地震、林草、住建、交运等行业均已建立对应的管理平台,通过本次普查工作,分别对系统平台数据实时更新完善,后续将持续推进多部门普查数据信息共享,探索各领域动态数据接入城市安全管理平台实现融合,为“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提供支撑。

(四)将普查成果有机融入基层治理数据、基层社区智慧管理等工作中的应用

由省市级主管部门统一部署。

(五)普查成果在建立健全城乡房屋综合管理信息平台中的应用

由省市级主管部门统一部署。

(七)普查成果在科普宣传和安全教育中的应用

通过本次普查成果,可针对高风险区重点加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宣传培训,加大对应区域灾害安全教育力度,配合后续隐患点+风险区双控工作,可预先进行区域网格化管理概念探讨、群专结合具体工作内容及部署交流,扩大普查成果在社会层面的影响力,对风险管控引起广泛重视,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关注灾害风险动态。

 

注:本着边普查、边应用、边见效的原则,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建设、重要发展规划、重点领域和各地各部门实际需求,区分轻重缓急,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安全规范地推动普查成果应用工作,充分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但目前风险普查成果尚处于初步完成阶段,就本阶段普查成果的核心价值在于总结此前综合防治工作经验成果,归纳分析灾害发育发展规律,有效推进防治关口前移,以风险识别预判为先,监测管控为主防治为辅。摸排现有识灾辨灾、防灾减灾、应急响应、处置救援等工作的薄弱环节。在以往工作基础之上,科学引入风险调查、评价、管控、宣传等工作内容,使之常态化、制度化,以便有力指导后续相应规划建设发展。对于本次普查成果的应用,应该更多的是查缺补漏、系统完善、信息互通、部门融合层面,具体实质工作上的应用均处于探索阶段。

 


上一篇:堆放砂石、尾矿、固体废弃物等如何处理浅析
下一篇:玉溪市新平县2020-2022年度群专结合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项目基本情况

主办: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承办: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电话:0877-7011521   联系地址: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桂山街道平山路42号

滇公网安备 53042702000008号 备案号:滇ICP备05002587号    网站标识码:5304270007

网站支持IPv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