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平县文旅+民族团结进步”融合发展铸牢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


来源:新平县人民政府网 时间:2024-04-23 16:04   点击率:59打印】【关闭

新平县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发掘本土多元文化内涵,以“文旅+民族团结进步”融合发展模式,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以文化为媒,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创作一批主题鲜明的民族团结题材作品,通过新平县巩固提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宣传专栏、微信公众号、大美新平APP等融媒体平台向社会推送,利用电视开机画面和短信推送方式加大民族团结进步知识宣传教育,使民族团结理念深入人心。积极探索用民族语言讲解、用民族节庆展示、用民族文化体现,通过抖音直播、摄制民族文化短视频、民族特色文化、民族特色旅游等系列产品,借助“融媒体+民族文化”,把民族文化通过互联网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传播途径融入群众日常生活。通过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全县各族群众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产品和精神食粮,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和展示新平各民族民风民俗,增进各民族同胞的文化认同感和获得感,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截至目前,开展各级群众文化机构组织各类文化活动453场次,受惠群众累计达60.36万余人次;举办各类培训辅导275期,受训1.2万余人次;开展文化惠民演出302场次,累计惠及群众165.18万人次(含线上人次)。

以传承为主,创造民族文化精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深入实施“枝繁干壮”工程和优秀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工程,推进优秀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目前新平县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21项,省市县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01人。其中,花腰傣服饰确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省级16项,代表性传承人11人,传承人传帮带徒300余人,建成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馆(室)、陈列馆、展示中心12个。深入挖掘花腰傣织锦、土陶、刺绣、竹编、箩卡叠等民族民间手工艺资源优势,引导民间艺人把具有鲜明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转化成手工艺产品。傣族“喊月亮”、彝族成人礼“吃花酒”、彝族叙事长诗“董永记”三个项目被列入省级第五批申报名录。推荐申报戛洒镇“刀向梅非遗传承人创新工作室”为省级非遗工坊;推荐申报者竜彝族“土法木制压榨核桃油”传统手工技艺传承室、戛洒“刀正富傣陶工作室”、扬武镇“烟盒舞乐器非遗传承人张正昌工作室”3个市级非遗工坊,促进非遗保护传承,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带动地区民族文化发展。深化提炼本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创作了一批舞蹈、小品、小调、歌曲等优秀文艺作品。其中,省级非遗《朗娥与桑洛》傣族长诗获云南民间故事节目展演二等奖;女声小合唱《喊月亮》入围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暨第十九届群星奖决赛。

以阵地为点,激活动力凝聚民心,促进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率先在古城街道锦秀社区、戛洒镇曼哈社区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站建设,引领全县各级各部门逐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活动。依托仙福公司、大开门社区创建资源,打造企地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形成全县联创共建的示范典型。通过建强基层文化阵地,搭建交流平台,促进各族群众交流交融、互嵌式发展。发起组建峨山县、新平县、元江县民族学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联盟,共同签署《联盟公约》,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向社会组织延伸。组建新平县互嵌式发展社区联盟,构建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生产生活结构和社区环境,共同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繁荣发展景象。

以旅游为介,丰富乡村旅游内涵,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以“景区带村”为抓手,激发各族群众就业创业新动能,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效,为旅游注入新内涵、打造新路线、发展新业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依托“两山一谷”自然资源和以花腰傣为代表的民族文化资源,着力打造“中国花腰傣文化旅游目的地”,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助推文化旅游产业逐步由观光型向康养型、体验型转变,以旅游产业的浸入式、互嵌式发展,促进各民族群众在空间、情感、文化上深度交融。

 

 

 


上一篇:新平县“大统战+”模式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创新发展
下一篇:新平县丰富“民族+”载体 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主办: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承办: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电话:0877-7011521   联系地址: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桂山街道平山路42号

滇公网安备 53042702000008号 备案号:滇ICP备05002587号    网站标识码:5304270007

网站支持IPv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