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政府工作报告》总体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得到有效巩固和拓展,全县经济运行实现“开门红”。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一季度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5亿元,同比增长13.3%,两年平均增长4.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3亿元,同比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19.7亿元,同比增长11.5%;第三产业增加值24.5亿元,同比增长16.2%。 一、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一)农业生产增势良好 全县完成农业总产值10.9亿元,同比增长18.0%,其中:种植业6.0亿元,增21.6%;林业0.7亿元,增9.9%;畜牧业4.0亿元,增14.7%。实现农业增加值4.4亿元,同比增长5.7%。 (二)工业经济稳步复苏 全县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88.3亿元,同比增长34.2%,实现增加值增速10.7%, 比全市低3.6个百分点,排全市第6位。从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1.7%;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7.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长12.5%。<从企业经济效益看,1-3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1.9亿元,同比增长62.5%;实现利税总额7.9亿元,同比增长62.1%,其中利润总额5.6亿元,同比增长66.9%。 (三)投资增速稳步增长 全县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3.0亿元,同比增长12.7%,增速低于全市1.8个百分点,排全市第4位。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0.7亿元,同比增长2.1倍;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6亿元,同比下降25.5%;第三产业完成投资8.8亿元,同比增长33.7%。 (四)消费市场恢复加快 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3亿元,同比增长16.9%,增速低于全市2.3个百分点,排全市第8位。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业销售额分别增长34.3%和27.5%;住宿业、餐饮业营业额分别增长47.0%和65.3%。从消费形态看,实现餐饮收入4.8亿元,同比增长17.1%;实现商品零售额14.5亿元,同比增长16.9%。从销售所在地看,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6.2亿元,同比增16.7%;乡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1亿元,同比增长18.2%。 (五)财政收支平稳增长 全县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6亿元,同比增长85.9%,其中税收收入完成2.2亿元,同比增长75.5%;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6亿元,同比增长16.3%。 (六)金融市场稳定运行 3月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11.9亿元,同比增长4.3%,其中住户存款余额80.0亿元,同比增长11.3%;各项贷款余额101.0亿元,同比增长13.4%。存贷比为90.3%。 (七)城乡收入快速回升 一季度,全县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92元,同比增长12.7%,高于全市0.3个百分点,排全市第5位;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37元,同比增长20.7%,高于全市0.8个百分点,排全市第3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工业经济恢复基础不牢 一是工业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矿冶产业有力拉动,而近期市场价格上涨,价格指数上升影响增加值增速,工业经济的增长存在不稳定因素;二是近期原材料价格上涨过快对下游企业造成较大压力,企业用工成本、运输成本提高,产品库存持续积压,工业经济恢复的基础还不牢固。 (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第三产业的发展是衡量生产社会化程度和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一般而言,产业结构演化越高级,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就越高。一季度,我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0.6%,全市为49.0%,全省为57.8%,全国为58.3%。随着后疫情时代经济的复苏,服务行业经济的高速增长,第三产业所占GDP比重偏低将会是经济稳步增长的一个不利因素。 三、下步工作建议 (一)强化工业支撑 一要加大新建企业和规下工业企业培育扶持力度,促使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培育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二是加强对重点企业帮扶协调力度积极向上级反映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力争多层次、全方位的促进工业经济增长。 (二)拓宽融资渠道,增加三产投入 一是增强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广开投融资渠道,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民间资本和境外投资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格局,多渠道为三产快速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二是积极组织三产企业与银行之间的洽谈对接,实行政府搭台、银行唱戏,通过银企洽谈会等形式,把优质企业推介给银行,解决企业贷款难、银行难贷款问题。 (三)继续抓好“四上”企业纳规纳限培育力度 截至2021年3月,全县“四上”企业仅发展到81户,其中:工业32户、建筑业12户、房地产业6户、批发零售业17户、住宿餐饮业8户、重点服务业6户。经济发展活力依然不足,县级有关部门必须加强部门协作,要充分整合部门资源,建立各有关职能部门领导分包企业长效机制,对有发展潜力、经济效益好的企业给予大力扶持,进一步完善出台有关优惠政策,加强对工业、批零贸易业、服务业领域的“个转企”、“小升规”培育工作,针对企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因势利导,突出扶优抚新,精准服务企业发展,推动小企业做大做强,为全县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 (拟稿人:李强 审核人:张自华 签发人:张自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