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十五届人大二次
会议文件(十)
政府工作报告
――在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县人民政府县长 普昌文
(2009年1月15日)
各位代表:
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查。
一、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届首之年工作实现良好开局
2008年,是第十五届县人民政府的开局之年,也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台阶的一年。一年来,县人民政府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下,紧紧围绕县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和年初人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紧扣发展这一主题,团结和带领全县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奋力拼搏,狠抓落实,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有新的突破。
2008年,预计实现现价生产总值40亿元,比上年增21%,比1978年增长86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7亿元,比上年增20.1%,比1978年增长655.7倍;实现财政总收入8.96亿元,比上年增49.8 %,比1978年增长144.8倍;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86亿元,比上年增43.6%,比1978年增长63.3倍;完成财政支出8.38亿元,比上年增21.5%,比1978年增长185.2倍;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3938元,比上年增19.8%,比1978年增长28.4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68元,比上年增20.2%,比2003年增长1.2倍;圆满完成了县第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三农”工作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预计实现农业总产值12.1亿元,增18.1%,实现增加值6亿元,增13.2%。
一是农业生产稳步发展。粮食生产增产增收,种植粮食27.9万亩,实现总产8626万公斤,增9.6%;甘蔗生产止跌回升,种植糖料蔗14.5万亩,入榨甘蔗47.4万吨,增42.3%,实现蔗农收入1.12亿元;烤烟生产创历史新高,收购烟叶1335万公斤,实现烟农收入1.95亿元,分别增19.2%和49.3%;畜牧生产快速发展,发展养殖专业村5个、养殖大户23户,实现肉蛋奶总产3189万公斤;林果后续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新植水果2900亩、竹子2万亩、核桃3万亩、膏桐1万亩、茶叶5800亩,完成公益林建设1.2万亩;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全面完成,流转土地3700亩。
二是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农业基础建设力度加大,完成各类水利工程2004件,新增防渗渠道,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10.5万亩;完成瓦白果、他克冲水库除险加固主体工程和县城灌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14件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实施坡耕地整治3300亩、土地开发整理1.23万亩,新增耕地1.33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平方公里;建成沼气池2000口,实施节柴改灶5000眼;建设卧式密集烤房1098座,完成烤房小改密2000座。交通建设步伐加快,完成老厂至大红山等9条71公里水泥路铺筑、县城二级客运站和新化、老厂2个客运站建设,建成大沐浴渡改桥等3件桥梁工程;实施马鹿塘至平掌、水塘至者竜等13条183公里水泥路铺筑工程和大田路、峨毛路等19件村组公路改造。完成43个新农村试点村建设,硬化村庄道路38公里,新建排水沟渠13公里,建成科技活动室等公共设施62件,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逐步改善。
三是惠农政策有效落实。发放良种补贴267万元、畜牧专项贴息贷款1600万元,兑现粮农综合直补970万元、农机补贴120万元、移民扶持资金145万元。新化新甸村团山等4个小组市级综合扶贫项目通过验收,47个整村推进项目、水塘和建兴革命老区开发项目顺利完成,戛洒上下南恩小组易地搬迁项目、扬武丕且莫扶贫工程稳步推进;实施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改造建设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2379户,完成地质灾害搬迁956户。
(二)重点项目强力推进,工业发展后劲日益增强
预计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84亿元,增48%,实现增加值23.5亿元,增2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6.8亿元,增57%,实现利润12.7亿元,增81.4%。
一是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工业发展年度推进计划顺利实施,协调服务机制不断健全,项目建设快速推进,仙福公司节能改造、美坚新型竹材生产等9个项目建成并逐步投产,大红山铁矿年采选800万吨、大红山铜矿DH31工程等22个实施项目进展顺利。项目包装、推介和引进力度加大,成立工业项目储备办,新增储备项目5个,引进项目14个,使用资金8.9亿元,增23.1%。完成斗戛、大横山、小横山工业聚集区规划编制,启动小横山工业聚集区建设。完成220千伏新平变电站二期、大春河一级电站至二级电站110千伏线路、大春河二、三级电站至大红山变电站线路改造和桂山110千伏等5个变电站技改,大春河一级、二级电站和花桥河电站建成发电,电力调度自动化工程顺利完成。
二是节能减排取得实效。完成云新、南恩、红山球团、鲁奎山水泥公司能源审计和仙福公司高炉富氧喷煤、南恩公司碱回收2个节能减排项目,红山球团和南恩公司清洁生产审核通过验收;20户重点企业污染源实现在线监测监控。排污总量得到有效控制,节能降耗成效明显,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耗保持上年水平,万元工业产值能耗下降37%。深入开展环保百日整治专项行动,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三)城镇建设快速推进,第三产业发展迅速
预计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9.4亿元,增26%,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亿元,增23.5%。
一是城镇面貌焕然一新。经营城镇、经营土地的思路逐步深化,以县城、戛洒为重点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城镇功能渐趋完善。完成县城南区民族广场水景观和绿化二期工程、平甸河防洪治理纳溪河段、桂细路桥、小山头桥以及县城南区部分道路铺筑及亮化工程建设。戛洒14个以镇带村项目快速推进,完成昆钢生活区倒班房B组团等5个项目建设,启动实施花街片区及景苑新区8条道路铺筑,供销社商住楼等5个项目有序推进。启动漠沙花腰傣文体中心建设,做好建兴马鹿塘集镇规划工作;漠沙、扬武、老厂、水塘、者竜等乡镇集镇建设稳步推进。
二是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完成《哀牢山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及修建性详细规划》和《磨盘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大沐浴AAA级景区等“哀牢山―红河谷”旅游景区景点建设和线路开发稳步推进;建成市级乡村旅游发展先进村2个、乡村旅游星级接待单位7个;制定旅游产业发展扶持奖励办法,建立花腰傣工艺美术创作基地,手工艺品、民族服饰、荞系列产品等旅游商品产销步伐加快;成立旅游行业协会,旅游市场秩序不断规范;举办花街节、沐浴节、花腰傣服饰文化节等节庆活动,新平旅游知名度进一步提高,客源市场得到巩固拓展,接待游客5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5亿元。建成戛洒花街、金城商业区、雅邦电子城、五桂大牲畜市场和70个“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推进克租克电子城、水塘肥猪交易市场、桂秀商贸城等6个专业市场建设。交通运输、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和家政、通信等现代服务业得到巩固发展;新增个体工商户1280户、从业人员1976人。
(四)财税金融工作稳步推进,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财源建设力度加大,投入财源培植资金2248万元,增114%,财源基础得到夯实,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强化税收征管,建立税源动态监控系统,加大税源监控和征收力度,财政收入大幅增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公共财政体系渐趋完善,政府采购监管得到加强,采购行为进一步规范;支出结构逐步优化,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提高;资金争取激励机制不断健全,向上级争取资金积极性不断提高,增幅明显,累计向上争取资金3.48亿元,增28.9%;向上融资3850万元。金融稳健运行,金融监管和改革力度加大,农行、信用社、邮储银行改革顺利推进;银政、银企合作进一步加强,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存贷款持续增长,实现存款余额28.5亿元、贷款余额15.5亿元,分别增19.7%和9%;贷款结构不断优化,支农、支工贷款投入增加,发放农业贷款6.7亿元、工业贷款6.8亿元,农民增收、工业发展得到保障。
(五)社会事业全面推进,和谐程度逐步提高
一是科教文卫协调发展。科普工作进一步加强,推广科技示范62项;高效蔗糖产业化技术开发示范项目通过省级验收。按时拨付发放“三免一补”资金1554万元,救助贫困大学生403人,为全部寄宿制中小学生配置棉被,并为中小学校配置洗衣机,化解教育历年欠债920万元,“两基”成果不断巩固;高考成绩再创佳绩,上线率达84.98%,职中招生612人;完成10个农村卫生校园、职中师生食堂、一中运动场主体工程和学生宿舍楼建设,3所初中学校改造工程、新化六竜等7个小学建设项目稳步推进,新建校舍1.,排除损坏房。实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组建花腰傣少儿艺术团,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广场文化繁荣活跃,文艺精品不断涌现。22.4万人自愿参加新农合,补偿21.4万人次1715万元;完成20个村卫生所和平甸、水塘卫生院住院楼修建。问题奶粉清查整治和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筛查救治工作有效开展,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成效明显,被评为云南省甲级卫生县城。继续推进“奖优免补”工作,落实各项奖励优惠政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得到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完成无电人口通电工程;建成广播电视“村村通”5167户,新增有线电视光缆,发展有线电视用户2220户、数字电视用户4093户;新建通信基站18座。全民健身和各类赛事活动扎实开展,小康体育特色县成果进一步巩固;新平籍运动员王晓福在北京残奥会上荣获2金2银2铜,并打破一项世界纪录。
二是社保体系不断完善。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和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征缴社会保险费1.07亿元,发放下岗失业人员小额信贷791万元;新增城镇就业人员2013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85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6%;建立劳动保障服务“一站式”窗口,率先开通与市级医院IC卡结算业务;转移农村劳动力3748人,被确定为全市首家省外派劳务基地县。兑付廉租住房补贴587户,建成廉租房325套。救助城镇和农村低保对象28.2万人(次)1746万元,1033名五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殡葬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完成县城面山活人墓清理和大坝山等4个公益性公墓建设。完成22个村(居)委会办公用房建设和戛洒等4个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准备工作。向汶川等地震灾区捐款504万元。实施残疾人危房改造100户、白内障复明手术164例。
妇女儿童、国防教育等工作均取得新的成绩。
(六)民主法治进程有力推进,自身建设得到加强
坚持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向政协通报工作制度,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办复人大代表意见和建议212件、政协委员提案81件,完成重点督办建议14件、提案10件。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严格依法行政;制定“三五”依法治县规划,“五五”普法和依法治县深入开展。出台《信访工作问责办法》,大接访大下访活动成效明显,历史遗留问题得到有效化解。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各民族关系进一步融洽。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邪教组织渗透破坏活动得到有效遏制。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逐步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制得到落实,在全省率先组建“村村消防队工程”示范村,“平安新平”成果不断巩固,“先进平安县”创建活动稳步推进。认真落实“四项制度”,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实现公文交换电子化;行政效能和监察工作得到加强,机关作风明显好转,行政效能逐步提高。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定,加大违纪违法案件查处力度,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不断增强。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所取得的成绩,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项方针政策和重大部署的结果,是县委正确领导和县人大、县政协支持监督的结果,是全县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奋力拼搏,社会各界通力合作、广泛参与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各族人民,向各位代表和所有关心、支持新平发展的各界人士,向省市驻新单位及军警官兵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社会发展长期积累的结构性和素质性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财源结构单一,主要依靠矿电产业为主的资源型经济增长格局尚未根本改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一、二、三产业协调带动发展的能力亟需增强;二是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村经济发展依然缓慢,农民持续增收依然困难,城乡之间、乡村之间差别依然较大,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问题依然存在,新农村建设和扶贫攻坚的任务艰巨而繁重;三是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任重道远,社会事业与和谐民生仍需加强;四是解放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并切实加以解决。
二、围绕目标,突出重点,扎实推进2009年各项工作
按照县委十届四次全会的部署,围绕讲科学、重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09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农业产业化方向,以改革为动力,进一步加强“三农”工作,促进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坚持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抓住机遇调整产业结构和实施技术改造,实现节能减排;坚持县域经济发展目标,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发展;坚持重点集镇优先发展的举措,推进生态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综合考虑我县发展实际,2009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建议为:力争完成全县生产总值43.9亿元,增8%以上;地方财政收入3.9亿元、力争4.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2008年持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亿元,增9%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6%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1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3.5%、5‰以内。
通过不懈的努力,力争到2012年,财政收入在2007年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翻番,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体制初步建立,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基本形成,乡镇发展活力充分释放;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初步形成县城中心城区,戛洒、漠沙、扬武次中心集镇,其它集镇各具特色,辐射和带动村、组发展的小城镇体系框架;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社会事业显著进步,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完善,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按照上述目标任务,今年县人民政府将重点做好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农业农村经济
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的要求,结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的“坚决防止粮食生产滑坡,坚决防止农民收入徘徊,确保农业稳定发展,确保农村社会安定”的精神,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为目标,推动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确保农业总产值实现13.2亿元、增加值6.8亿元。
1.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创新。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不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全面落实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实施意见,启动农村集体土地经营权流转担保贷款试点工作,组建县、乡土地流转管理机构,落实土地流转责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流转土地5000亩。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建立林业种植管理补贴、林权抵押贷款和政策性森林资源保险制度,加快发展集体林木管护、林产业发展等协会,组建林权林木流转中心,促进林木林地使用权合理流转。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加快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步伐。实施“空心村”、“城中村”治理和旧村改造,盘活和利用好农村宅基地和闲置土地存量;加快农村安居建设,制定农民建房激励措施,鼓励农民在规划范围内建房2000户。加强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探索以信贷扶贫等方式,逐步解决“空壳村”难题;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不断化解乡村债务。加大公路养护资金投入力度,实施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改革,建立乡村组道路养护机制,明确养护主体和职能,提升管养水平,提高道路通达率。
2.巩固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合理规划布局区域农业,加大农业补贴力度,落实惠农政策,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培育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落实粮食生产责任,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优化品种结构,稳定粮食面积,种植粮食30万亩,力争单产提高,实现总产9420万公斤,确保粮食安全。稳定甘蔗种植面积和收购价格,加强蔗区以水浇地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品种更新换代,推广蔗地套种和蔗地深耕技术,确保蔗农收入稳中有增、蔗糖产业健康发展;完成蔗地套种7000亩、甘蔗种植14.5万亩,实现甘蔗产量55万吨。优化烤烟种植区域,稳定种植面积,加大烟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强化栽培管理和烘烤技术指导,确保烤烟生产提质增效;完成种植烤烟10万亩,收购烟叶1230万公斤,力争单产提高2公斤以上,中上等烟比例提高2个百分点,实现烟农收入2亿元以上。完善畜牧扶持政策,启动惠农卡扶持养殖大户试点工作,以专业村、养殖小区、养殖大户为重点,推进集中养殖,新建养殖小区1个、养殖专业村5个,发展规模养殖户20户,力争实现人均出栏1头肥猪;强化疫病防治和科技推广,开展肉牛冻精改良工作,推广种草养畜示范2000亩。加快新型农村经营和服务主体的培育步伐,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社、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努力把漠沙建成以苦瓜生产为主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打造优势农产品品牌。
3.加快发展林果后续产业。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和退耕还林,以哀牢山地质灾害易发地为重点,引导农民退出陡坡地和低产地,大力发展以竹子、核桃为重点的特色经济林,新植竹子2万亩、核桃3万亩、膏桐2万亩、茶叶4000亩、水果3000亩;巩固提升柑桔、荔枝、香蕉等优质热果,力争林业产值增长20%。
4.继续实施新农村建设。加大财政投入,转变新农村建设扶持方式,变资金补助为实物补助,进一步规范和强化村庄规划管理,以自然村为单位,突出农村特色,加大道路硬化、村容村貌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有效调动农民积极性,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大支农资金和项目的整合力度,继续开展“一企扶一村、共建新农村”活动,积极引导全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
(二)以项目建设为核心,着力加快工业强县步伐
坚持“工业强县”发展战略不动摇、发展工业思想不放松,坚定不移地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带动战略,围绕矿电优势产业,强化协调服务,加快项目建设和引进力度,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推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确保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87.6亿元、增加值24.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6亿元。
1.强化协调服务。增强共荣意识、责任意识和帮扶意识,建立政企联席办公会议制度,制定完善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全力支持企业渡过难关。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园区建设、贷款贴息、奖励等方面,扶持工业发展。继续实施工业发展年度推进计划,协调服务好昆钢、云铜、仙福、中水、红山球团、云新、南恩等重点企业,全力推进大红山铁矿800万吨扩建、大红山铜矿DH31工程、仙福公司技改扩建、鲁奎山水泥公司60万吨旋窑水泥生产线等重点项目建设;完成鲁奎山自走铁矿年井采30万吨等19个项目建设,启动建设昆钢年产8万吨耐磨材料、铜镍矿开发等5个工业项目。
2.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围绕“一园三点”的规划布局,规划建设乡土人才创业园,加快戛洒片区、扬武片区、小横山工业聚集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工业聚集发展。坚持“非禁即入”、“抓大活小”,制定加快非公经济发展实施意见,完善中小企业扶持政策,推动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加大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推动酱菜、荞麦、核桃、茶叶等农特加工企业自主创新、技改扩建,打造知名品牌,提升企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以县内优势农产品为依托,采取参加展览会等形式,鼓励引导涉农龙头企业和农产品行业协会“走出去”,加大农特产品推介推销力度,拓宽销售渠道,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县内外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强交流与合作。
3.突出抓好项目储备和引进。完善考核机制,加快推进重点意向性工业项目,加大项目分析论证和策划、包装、推介力度,新增储备项目10个。发挥县内资源和产业条件优势,采取“走出去”的招商方式,创新引资方式,吸引发达地区资金、技术和产业转移,促进更多的项目和企业落户新平,力争完成引资项目5个,引进县外资金7亿元。
(三)以集镇建设为突破,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按照经营城镇、经营土地的集镇建设思路,坚持走“以镇带村、以村促镇”的路子,着力推进以桂山、戛洒、扬武和漠沙为重点的集镇建设,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1.进一步加快城镇建设。修编调整县城和戛洒、漠沙集镇总体规划,落实《鼓励农村居民进城镇创业就业推进城乡一体化实施意见》。以县城、戛洒集镇开发建设为重点,辐射带动扬武、漠沙、水塘、者竜集镇建设,统筹推进建兴乡政府搬迁至马鹿塘集镇建设工作,协调推进其它集镇建设,不断完善集镇基础设施,增强市政服务功能。完成平甸河县城段截污管网、河床铺筑、橡胶坝等防洪水系景观治理项目和县城南区主干道、西园路等路段铺筑,启动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和垃圾填埋场建设。完成戛洒景苑新区二横二纵、花街延长线等路面铺筑,实施戛洒水景观、自来水厂二期扩建项目;力争建成漠沙花腰傣文体中心。
2.强化城镇管理。加大市政公共设施管理投入,将集镇维护费纳入财政预算。坚持建管并重,积极探索、创新城管、环卫、供排水、社区管理的有效机制和措施,提高集镇管理水平。依法强化市政监管,整治城镇环境,增设戛洒城建管理监察中队,配设集镇规划区内村级规划协管员,巩固卫生县城创建成果。加强县民素质教育,提高县民城镇意识、环境意识和文明意识,努力营造整洁、优美、文明、有序的市容环境。
(四)以旅游产业为依托,加速发展第三产业
加大投入力度,强化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服务业,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实现增加值11.1亿元。
1.加快发展旅游产业。以“两山一镇、两村一河”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为重点,完善旅游产业发展扶持奖励政策,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推进磨盘山、哀牢山生态旅游区和戛洒集镇特色景区建设。打好以花腰傣为主的民族文化品牌,强化旅游与文化的互动发展,以戛洒镇为试点,在集镇景区广泛开展以自然村为单位的花腰傣特色旅游村寨创建活动,建成大槟榔园、启租、漩涡、平寨4个乡村旅游示范村。加快土特产品、民族服饰、手工艺品等旅游商品开发步伐,增加旅游消费。深化旅游服务行业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鼓励协会、企业承办旅游节庆活动;加强旅游行业管理,多途径培养旅游服务人才,开展优质服务诚信经营评比活动,规范旅游市场经营秩序。完善“引团入新”奖励机制和旅游宣传促销机制,加强与省会旅游公司的合作,力争新平旅游进入省级旅游公司线路,使新平旅游由时点旅游、节假旅游向专线旅游迈进,不断拓展客源市场。力争接待游客50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总收入1.6亿元。
2.加速商贸服务业发展。制定扶持政策,规划建设专业市场和特色商品街,完成水塘肥猪交易市场、戛洒硬寨农特产品交易中心、桂秀商贸城和克租克电子城4个专业市场建设,启动建设小河边专业汽车快修连锁店。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规划建设戛洒水产品活禽交易市场、大开门林产品加工交易区等专业市场。巩固提升商业贸易、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以信息、金融、社区服务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巩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成果,抓好“乡村流通工程”试点县建设,推进供销社系统“二次创业”。加大房地产市场开发建设力度,推进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启动凤凰、大丰园住宅小区建设,扩大住房消费。
(五)以交通建设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充分抓住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有利时机,准确把握国家投资导向,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和项目,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改善发展条件。
1.加强交通网络建设。做好新平至临沧公路新平段、漠沙―河口―戛洒―三江口218线扩改建和新细路迂回线项目前期工作;完成马鹿塘至平掌、水塘至者竜等13条183公里水泥路面铺筑,力争启动实施县城至新化、县城至磨盘山等4条道路路面改建和平掌至联合等10条266公里通达项目,不断提高乡村公路路面等级。建成建兴、者竜、腰街3个农村客运站;规范农村客运市场秩序,拓宽农村客运范围,逐步解决农民“出行难”及安全营运问题。
2.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全面完成瓦白果、他克冲、光山河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腰街小坝多搬迁点等96件人饮安全工程,启动老厂麻栗湾等9件库坝除险加固工程,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7.8万亩;完成平甸河古城段、南恩河、困龙河治理项目建设,抓好扬武费拉莫出水沟等8件旱地水浇及节水灌溉工程,力争启动漠沙西尼河河道治理项目。推进烤房建设和改造,新建卧式密集型烤房500座,完成5个项目区基本烟田建设。严格执行耕地保护政策,落实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按照“人均1亩基本口粮田”的目标,推动中低产田改造和坡改梯项目建设,增加高稳产农田比重,完成土地开发整理1.36万亩、土壤改良2500亩,新增耕地9500亩;推进农业机耕化,实施机耙深耕4万亩;建设沼气池2000口。坚持开发式扶贫,推进扶贫搬迁工程,继续实施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和稻田养鱼扶贫项目,力争启动50个整村推进项目。
3.推进电力通信设施建设。做好戛洒江一级电站协调服务工作,力争启动主体工程建设;完成者竜腰村一、二级电站和110千伏南恩变电站二期、35千伏堵岭至戛洒线路改造;开工建设丫味河、马鹿河、丫口等电站;加强小水电招商项目的监督和管理,督促签约水电项目按期开发建设;继续推进“十一五”电气化县建设项目,争取实施小水电代燃料项目;以新化、戛洒为重点,实施中西部农网完善工程。以消除盲区和增强信号为重点,新建通信基站89座;建立广播电视“村村通”建管长效机制,建设单户接收2150户,使20户以上自然村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和改造有线电视光缆50公里,发展有线电视用户1500户、数字电视用户4500户,不断提高广播电视和通信覆盖率。
(六)以环境保护为重心,抓好生态县建设
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立县”战略,严格节能减排和环境执法,加强环境保护,优化城乡环境,努力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1.推进节能减排。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强化节能减排和重点污染源监管,抓好矿冶、建材等重点行业和仙福等重点耗能企业的在线监测工作,提升工业污染治理水平。引导高耗能企业加大技改力度,开展清洁生产,实施仙福公司高炉煤气余热发电、南恩公司污水处理厂等节能减排项目,促使企业通过技改实现节能减排,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加强项目建设环境管理,确保重点建设项目环评率和“三同时”执行率达100%,力争单位GDP能耗有所降低。
2.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汲取阳宗海砷污染事件教训,抓好重点企业和重点区域治理,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推行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强化矿区、交通沿线生态环境的恢复与治理。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继续做好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和《2006―2020年新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高土地利用率。推广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等资源节约型农业生产技术,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在新化、老厂、建兴、平掌、漠沙等具备条件的乡镇,规划易地林地占补平衡区域;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和小流域治理,完成封山育林3.5万亩、人工造林1.3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平方公里。强化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自然灾害防御能力。进一步绿化美化县城面山,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和监管,推进城乡清洁卫生行动和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企业、生态乡镇创建活动。
3.严格环境执法。加强环保执法队伍建设,完善环境监测网络,强化源头控制,全面落实环境保护八项制度和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加大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执行力度,严肃查处超标排污等环境违法行为,杜绝环境污染事故发生,确保环境安全。
(七)以财政增收为目标,做好财税金融工作
加大财源培植力度,加强税收征管,优化支出结构,深化财政金融改革,增强经济活力和发展支撑力。
1.加强财源培植和财税监管。发挥财政职能作用,运用税收政策、财政贴息等手段加强对重点企业、优势产业的扶持培育,夯实财税增收基础,支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强化收入组织工作,加大依法治税力度,完善税源监控体系,加强重点税种和重点行业监管,确保应收尽收。坚持保吃饭、保运转、保稳定、保扩大内需的原则,继续树立集中资金办大事的思想,优化支出结构,保障重点项目和重点工作支出。坚持依法理财,创新理财手段和方法,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改革,实施公务卡制度和零余额账户管理。加强预算执行管理监督,严格控制新增预算,提高预算管理和执行水平。积极鼓励向上争取项目资金,进一步完善争取项目资金奖励办法,提高部门向上争取资金的积极性。完善重点项目建设联合审计监督机制,加强对政府性投资项目的全程审计和跟踪监督,确保财政资金使用规范安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2.协调做好金融工作。加强与金融部门的协调联系,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突出重点领域,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信贷投入力度。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探索建立县级财政给予金融机构合理扩大信贷规模激励机制,扩大企业融资规模。鼓励金融机构加大支农信贷资金投入,大力发展小额信贷;积极支持农行、信用社、邮储银行改革,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创新,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健康发展,拓宽农民融资渠道。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市场风险。
(八)以构建和谐为主线,推动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立足县情实际,围绕民生需求,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发展社会公共事业,使广大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有所养,促进社会和谐。
1.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落实“三免一补”政策,巩固义务教育成果;调整优化学校布局,健全城乡教师交流机制,加强教师队伍素质建设,提高执教能力,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积极发展学前教育,推进继续教育,完成一中招生1100人、职中招生500人。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采取“民建公租”等方式,规划、扩建戛洒中心小学,完成平甸等3所中学校舍改造和新平一中运动场、桂山四小“三通一平”及教学楼主体工程建设,启动新化中学食堂和水塘中学学生宿舍建设。继续加大义务教育债务化解力度,加快中小学排危工程和学校标准化建设步伐,排除中小学危房6000平方米。
2.加快科技事业发展。加大科技投入和推广力度,探索科技人员有效服务农村的措施和办法,建立科技人员绩效考核制度,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科技贡献率。强化科技培训,深入实施科技进村入户工程,提高科技普及率,提升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
3.全面发展文体事业。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完善公益性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化创新的扶持政策,争取立项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级文化活动室,建立县城图书流通站,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加快花腰傣艺术团的改革和业务拓展步伐,成立少数民族服饰表演队;开展戛洒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产业聚集区建设工作,举办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产业研讨会。建立“三下乡”长效机制,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扶持培养农村文艺队伍,不断繁荣农村文化和广场文化。推进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管好用活体育场馆设施,力争把新平创建成为专业比赛基地,不断巩固“小康体育特色县”创建成果。
4.推进卫生事业发展。启动卫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县医院住院大楼项目,启动扬武、戛洒卫生院业务用房和建兴马鹿塘卫生院建设。整合城乡卫生资源,加大村医培训力度,适度提高村医报酬,加强农村药品配送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健全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政策,扩大群众受益面。健全利益导向机制,落实计划生育政策,争创省级优质服务县,完成县计生服务站综合楼和建兴、平掌计生服务所业务用房建设。
5.积极完善社保体系。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鼓励和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推进全民创业,新增城镇就业200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850人;充分发挥“云南省外派劳务基地县”的作用,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力度,有组织输出1000人,力争国外输出和县内引进有新的突破。整合农民预留发展用地,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解决被征地农民就业、住房和社会保障问题,做到先保后征。巩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推进货币化分房工作,确保补偿资金发放。进一步健全科学有效的社会救助机制,逐步提高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补助标准,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探索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完成戛洒等4个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组建戛洒、大红山2个社区;启动实施社会福利中心项目,争取立项建设腰街、新化等4个乡镇敬老院。推进殡葬改革工作,完成殡仪馆主体工程建设。实施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50户、白内障复明手术100例。
6.切实做好社会稳定工作。认真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制定自治条例实施办法,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深入开展“五五”普法工作,实施“三五”依法治县规划,强化法制宣传教育,增强群众法治意识。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力度,适度提高村(居)委会调解员报酬;畅通群众信访诉求渠道,落实信访责任追究制度,建立畅通、有序、务实、高效的群众和信访工作新秩序。加强应急管理机制建设,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和环境安全事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成社会联动与应急系统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坚决取缔“门徒会”等各种邪教组织;深入开展新一轮禁毒防艾人民战争,做好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巩固“无毒乡镇先进县”成果,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力争创建“先进平安县”。加大道路交通和生产安全隐患排查力度,完成行政村消防基础设施配置,严防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加强国防力量建设,开展第二次经济普查工作,统筹做好其他各项社会事业。
(九)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做好十件实事
坚持执政为民,强化民本思想,围绕群众所急、所需、所盼,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的问题入手,县本级财政安排4000万元专项资金,实施民心工程,做好十件实事。
1.完成58件人饮工程和68件水毁修复工程,解决1.26万人、4400头大牲畜饮水问题,改善灌溉面积2.4万亩。
2.实施农网改造工程,完成15个村委会94个自然村3000户农网改造。
3.以实物补助的方式,修缮村组公路,解决570个小组8.7万人出行难的问题。
4.采取补助水泥等方式,对100个自然村实施村庄道路硬化和村容村貌整治。
5.完成1000户村民滑坡搬迁和地质灾害治理。
6.为1万户农户实施节柴改灶1万眼。
7.为53个农村小学配置1万套课桌椅,改善农村小学办学条件。
8.完成10个村委会办公用房改造和10个村卫生所修缮改造。
9.实施县城老城区道路和灯光亮化工程,铺筑县城老城区道路5.9公里,疏通排水沟2.4公里,安装路灯600盏。
10.鼓励和扶持200户农民进城镇建房购房定居创业。
(十)以为民服务为宗旨,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按照“为民、务实、高效、清廉”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变职能,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努力建设勤政为民、务实创新、科学高效、廉洁自律的人民满意政府。
1.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坚持重大决策、重大问题、重大事项向人大报告和与政协协商;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进一步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加大滥用权力和失职渎职行为的追究力度,严肃整治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行为,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2.坚持为民执政,建设服务政府。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继续推进行政管理创新,加快职能转变,真正实现政企、政事分开,集中精力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切实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继续深化行政审批事项改革,清理并减少行政审批事项,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行为,简化办事程序。推进电子政务建设,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扩大公开范围,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3.坚持高效行政,建设效能政府。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全面推进公务员绩效考核,继续加强政府效能建设,加强效能监察和考核奖惩工作,扎实推进“四项制度”。完善任务分解、目标到人、公开通报等工作制度,强化工作督查督办,确保各项决策和部署落到实处。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加大行政问责力度,着力解决办事拖拉、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的问题,做到政令畅通、令行禁止,进一步提升工作效能,不断增强政府凝聚力、向心力和创新力。
4.坚持从严执政,建设廉洁政府。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构建完善、管用、有效的廉政监督机制,做到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加强廉政监察、执法监察、效能监察,强化行政权力制约和监督,加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重点项目的审计监督力度,严肃查处、惩治腐败舞弊行为,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树立政府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站在新起点,争创新优势,实现新发展,是历史的重托、时代的呼唤、人民的期盼。让我们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县各族人民,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创新的精神,更加务实的作风,团结拼搏,开拓进取,为建设富裕文明生态和谐新平而努力奋斗!